我以为在学网贷知识 没想到只是变相看广告! - 热点观 …
今年的3.15让网贷平台在备案的重压下得到难得的喘息机会,网贷行业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主要议题,其中提起最多的便属投资者教育。近期两会中,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更是提出的要注意消费者保护和投资者保护,我们也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消费者教育,对于新产品要学懂了再用,也要自担风险,也不是靠监管完全管得住的观点,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投资者教育的契合达到空前高度。正是这样的监管与政策环境,使投资者开始产生焦虑。一方面,投资者教育的重要程度随着网贷监管去刚兑、风险自担的发展必然性逐渐清晰,从而使投资者提升对金融消费安全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投资者在逐利中为获得更多财富,对投资知识的渴求也日益升高。然而,在强烈的需求下,讨论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投资者该由谁来教育?平台开设投资者教育专栏,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监管,PV(页面浏览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笔者在某平台做运营的朋友这样吐槽这还不是最可笑的,最可笑的是你随便复制一家平台投资者教育页面中的文字去搜索引擎搜索,就能搜出非常多网贷平台,这就说明投资者教育专栏中的内容有很多平台都是直接copy,没有任何价值。当然,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很多平台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拼命向投资者介绍自己平台优势方面是选择网贷平台必备条件,但实际是为掩盖平台弱项或者不合规之处,例如,国资系、银行系、上市系平台分别强调自家相应背景是最安全的,同时还会举出另外两个背景出过问题的数据进行对比,实际则是欲盖弥彰。实际上,绝大多数网贷平台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应该如何教育投资者。投资者所需要教育的内容,并不是投资本身,而是控制欲望能力的训练和对一般性常识的分辨。例如,某平台标榜自身为国资背景由国企控股,但依照常识,协会属于社会团体,由民政部管辖,而企业则是由工商局管辖。投资者需具备一般性常识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而欲望往往来自于无知。另外,投资者需要学习的一般性常识还有一些监督内容,这里所指的监管内容并不是表面上的银行存管、三级等保、ICP等等,投资者需要读懂监管对投资项目的要求。例如,还是上面说的这个平台,在北京监管部门中明确规定禁止对接融资租赁公司产品的情况下看展相关业务。如果问投资者知道监管有这条禁令吗,笔者必然不会得到肯定的答案,因为即使平台从业者对这些监管规定也未必能够全部熟知。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投资者缺乏最基本的常识和金融尝试,就很有可能出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获得网贷投资的收益,必须具备撬动收益的能力,这个能力从基本常识开始。未来,投资者选择网贷平台的标准,将随着平台陆续备案,从挑选合规性转移到挑选标的安全性。监管文件中所规定的持续开展对投资者教育,其持续性或许应该从项目安全方面入手,扒掉底裤似的监管方式,平台也应具有坦诚相对的勇气,既然投资者教育的目的是让投资者风险自担,那么平台不仅要做到详尽的信息披露,也要让投资者学会如何分辨这些信息,这样才能公平的承担风险。笔者想起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我投资了xx平台,投资之前在看了知乎、贴吧、百度知道、网贷之家论坛、自媒体上的各种文章、回答以及投资用户写的体验,肯定没问题,其他人都说好。笔者这里要恭喜有同样经历的投资者,你们成功登上了平台的套路小船。投资者以学习为目的搜索的长尾关键词,已经被各平台无孔不入的SEO优化覆盖,学习成为了一种变相的看软文广告。再退一步讲,网贷投资者向其他人推荐某平台的方式,在近几年已经被各平台邀请好友活动教育出固定的推荐方式,所谓无利不起早,用户创造内容与用户创造营销机会对于网贷行业或许已不存在,而且用户自发创造的内容几乎全部为负面内容,网贷平台在以营销为目的的投资者教育上显然比在平台开设投资者教育专栏更为实际。另外,通过自媒体学习本是件好事,但不以推荐投资平台或不以品牌公关向为目的的自媒体又有多少?这是否又是一种变相的跟风投资?广告类文章本身即缺乏客观与真实性,所谓评测也只不过是包装的手段。长期以来,投资者教育的发展,从投资者对网贷知识的渴望,渐渐成为网贷平台的营销工具。然而,解铃还须系铃人,对网贷平台进行严监管的同时,是否可以建立投资者准入门槛、是否可以统一进行风险测评、是否可以建立投资者教育中心?平台权益与投资者权益保护相等重要,风险自担需要建立相对公平的客观条件。
栏目导航
- 永利网站
推荐产品
联系我们
- 电话:
- 手机:
- 地址: